資料來源:周祝瑛(2000)。猪肉攤上的教育家。臺北:南宏。

 

 

研究報告不應淪為替「體罰」背書的工具

 

    本人於民國八十四年八月廿五日在行政院教改會提出的研究報告「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」,原是希望透過實地到國中校園中去深入探討教育生態,了解國中教師的日常工作負擔及所遭遇的問題和形成原因,藉此為改革國中教育問題提出建言。然而不知是新聞取材角度或是大眾關心焦點所致,該研究以乎一再被錯誤引用——不但報紙如此(見十月十四日中時晚報),連教改會的「第二期諮議報告書」初稿,都犯下了對「體罰」部分引用的錯誤。身為學術界人士,本人不得不再度提出一下聲明:

 

    一、本研究由於經費與時間(半年)的限制,除了教室觀察與教師訪談之外,僅能針對全省59所國中的590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,儘管問卷回收率高達834%,但由於現實環境的困難,並非對全省教師隨機抽樣,因此,所得結果並未試圖予以推論至全省其他教師,只是作為本文中教室觀察與訪談的輔助性料。任何試圖推論的引用都十分不恰當。

 

   二、該研究報告中的確指出「對於懲戒權與體罰的看法,多數教師傾向認為教師應擁有懲戒權,且體罰有存在之必要」(頁20)及「有95%的教師同意,應有懲戒權」、「885%同意體罰有存在的必要」(頁21,表(17)(18)。然而這只是樣本中四百多位教師的意見,與全國五萬四千多位教師比較起來,不到1%,因此不能加以斷章取義,以為全國教師大多贊成體罰與懲戒權。

 

    三、作為全國教育改革火車頭的教改會,在引用研究成果時必須格外謹慎,以免有誤導之嫌,如十月十四日第二期諮議報告書中指出:「……本委員會委託政大周祝瑛教授所作的研究發現,全國中小學教師之中贊成體罰的比率竟高達八、九成!」(頁43)本研究象為國中教師,並未涉及到國小部分,而且從未說是「全國教師」云云,報告書的引用顯然發生錯誤!

 

 

    四、對於「體罰」問題,不論是福爾摩沙基金會針對全國一千多位國中生所做的問卷調查,或是本研究中針對40多位教師的教室觀察及訪談的結果,都發現有相當多比例的體罰原因是基於學科因素,換言之,老師可能是因為學生考試成績不好等因素而實施體罰。升學主義掛帥與教師傾向同意體罰存在的必要不無關係。

 

    五、教育改革的工作需要社會大眾的持續參與,教改會所委託的研究專案,只能說扮演為教育問題把脈與診斷的工作。限於時間與經費,許多研究上能點到問題為止,如何在繁雜的教育問題中抽絲剝繭,又能顧及全盤,必須要有更深入的後續研究(follow-up)。教改會明年(民85年)的裁撤,並不代表教改工作即將停止,本人國中教學生態研究報告的完成也不表示研究工作的中斷,只能說是對國中問題把脈的暖身運動而已。

 

    六、最後筆者向教育當局呼籲:應該深入各級學校中去了解問題,鼓勵持續的、非為政策背書的學術研究,尤其對於包攬「學術工程」等相關問題進行一次「教改」工作!

 

 

 論文及著述     目錄自序